
专注生产各种河北十一选五,致力于河北十一选五多年
塑造高品质产品做值得信赖的企业
塑造高品质产品做值得信赖的企业
一個小學學歷的農民,憑借多項發明專利榮獲高級工程師職稱,一路披荊斬棘創立高新科技公司,潛心研究填補國內技術空白,取得9項發明專利,36項實用新型專利,成為中國儲能類炭材料領域的“引領者”,他就是滑縣“農民專家”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李廣朝。
68歲的李廣朝,中等個子,一張看似很嚴肅的臉,腳上一雙“古板”的布鞋尤為搶眼,說起話來謙虛內斂,給人一種踏實低調的感覺。
1986年,李廣朝利用本地盛產果樹的資源優勢,創辦“滑縣前進食品廠”,主營水果罐頭、農副加工,生意做得如火如荼,在當地小有名氣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李廣朝了解到活性炭用途,這引起了他對活性炭的好奇心。想到食品廠的廢棄果核可以作為生產活性炭的材料,李廣朝便萌生跨行做活性炭研發生產的念頭。
說干就干,他和省食品研究所所長、其他幾位專家開始了市場調研,撰寫了《利用廢果核生產活性炭生產研發可行性報告》,全力投入到活性炭材料的生產研發中。1999年,李廣朝租用30余畝廠房,開始了自己的“跨行之旅”。
轉行后的李廣朝憑著一股子鑽勁兒,每天都“沉溺於”實驗室做試驗,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向老所長請教,找行業的老前輩取經。
開始嘗試用花生殼生產活性炭時,李廣朝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。“那個時候你要是找廣朝,就直接去廠區,在那裡准能找到他,他每天都窩在那裡做研究。”一名鄰居談起李廣朝剛剛建廠時的情景說。
女兒李常利也是這樣評價他:“兒時的記憶裡父親整天都很忙碌,除了在廠區實驗室做實驗,就是到外地出差。有次他在實驗室待了三天三夜,再次見到他的時候都滿臉胡子拉碴了。”
一次次的困難挑戰,一次次的實驗積累,讓李廣朝逐步掌握了調試溫度、提純、精致等關鍵數據,最終研發出可以大規模生產、符合行業標准的活性炭,在全省邁出了活性炭材料研發的第一步。
“李總,現有的活性炭質量能不能再提升?能不能嘗試生產醫用的VC活性炭?我想訂購8噸,要研發新藥物。”某藥廠負責人主動找李廣朝尋求合作。
當時的VC活性炭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,完全依賴進口。但李廣朝相信,外國人可以研發出來的東西,咱中國人一定也能做到,就決定放手一搏。
李廣朝多方奔走,尋求政府部門支持,縣財政局、農業銀行迅速行動,給予他200萬研發基金,李廣朝順利投入到VC活性炭研發中去。
時間緊、任務重,加上醫藥業要求活性炭的精純程度特別高,李廣朝便夜以繼日地做實驗,不斷提高現有活性炭的性能和質量水平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四個月時間的嘗試,VC活性炭終於被李廣朝研制成功,他也因此榮獲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,填補了國內生產VC活性炭的空白。
為了加大研發力度,提升產品質量,適應政策和市場需求,李廣朝准備購買先進的自動化設備,改進生產方式,淘汰燜燒爐等落后產能。這樣既能達到環保要求,又能穩定控制溫度。
正當李廣朝准備大干一場時,危機卻悄悄來臨。原材料成本的暴漲和升級設備的費用開銷,導致他資金鏈斷裂。這一次,他又開始了多方奔走。
了解到他的經歷后,上海一家科技公司願意提供資金供李廣朝用於研發超級電容炭。面對這次技術攻關,李廣朝開始“取經求學”,他與985、211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,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,又一次研發成功,企業也一躍成為國內優質的超級電容器活性炭生產廠家。
河南:中原糧倉的“豐收答卷”6月的中原大地,麥浪滾滾,滿目金黃。河南修武王屯鄉東黃村的小麥超高產攻關示范點,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——新品種“中麥578”高產示范方實打驗收報告出爐,平均畝產841.5公斤,冬小麥單產再創新高……【詳細】
當好項目“店小二” 河南穩產擴能正發力自從復工復產以來,作為河南省糧食深加工和食品生產龍頭企業,白象食品把內部作息時間進行了微調:裝卸工由原來的兩班倒,調整到現在的三班倒……【詳細】